时隔一年“云霄杯”战火重燃,相同的时节、熟悉的参赛选手、原汁原味的比赛规则,却因不同的晴雨更替而释放出了不一样的精彩,并最终在深气联2025第二届“云霄杯”的历史上写下了崭新的篇章。本次比赛吸引了45名来自11个团体的参赛者参赛。

最终的奖项和排名仅计入了有效参赛者35人。有效参赛者指的是至少有两天天按时提交预报参赛者。团体奖项仅颁发给有气象社团开设的的学校团体。有效参赛人数小于2人的社团不计为团体参赛。有效参赛人数小于3人的社团不参与冠亚军争夺。本次比赛中,传统数值ECMWF表现优异,取得12名的成绩。所有超过ECMWF排名的参赛者都证明了自己超过顶尖数值模式预报的潜在实力。

以下是第二届“云霄杯”天气预报挑战赛的获奖名单和对应奖项/奖励(恭喜你们!):


第一类:总赛道奖项

奖项昵称姓名团体奖励
总冠军等山洼雪辐方亦欧南方科技大学实体/电子奖状+奖杯
亚军SZTU-张宇泽张宇泽深圳技术大学实体/电子奖状
三等奖燕东匿名深圳气象爱好者电子奖状
三等奖yunxiao韩雨杉深气联校友电子奖状
三等奖这次能不能拿第一张祖航深气联校友电子奖状
最佳进步奖深技大JM邓佳铭深圳技术大学电子奖状
最佳进步奖海参不会输匿名深圳中学电子奖状


第二类:新手赛道奖项

奖项昵称姓名团体奖励
新手赛道冠军北红尾鸲栾翔宇南方科技大学实体/电子奖状
新手赛道亚军Giltter Rich蔡宇翔南方科技大学电子奖状


第三类:社团奖项

获得奖项社团名称奖励
团体总冠军南方科技大学气象社实体/电子奖状+流动奖杯
团体亚军深圳技术大学气象研究工作室实体/电子奖状
优胜奖惠州学院云观气象环境工作室实体/电子奖状
优胜奖深外气象天文台实体/电子奖状
优胜奖深圳中学实体/电子奖状

完整个人排行请点击这里:预报检验与排行

完整团体排名请点击这里:团体排行

除了上述所陈列的奖励外,建议各社团额外奖励所有本社团的参赛同学,奖品可以是社团周边或小礼品。

预计本次比赛的奖状和奖杯将在9月底前后发出。​请获奖的参赛者留意自己的邮箱或等待社团负责人下发奖励。团体流动奖杯将归属本次获得冠军的社团团体(南方科技大学),联盟将举行流动奖杯线下交接活动。我们希望本次比赛能继续促进气象社团的跨校合作与交流。各位朋友们,明年见!

有关本次比赛的精彩回顾,请继续阅读下方。

主办:深圳学生气象社团联盟

2025年9月10日


晴雨四朝,再冲云霄——第二届“云霄杯”比赛回顾

文/ 南方科技大学气象社 方亦欧

“气象爱好者的世界永远不会有冷场的时候”,能和一群天南海北却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华南沿海的土地上见微知著,看东风吹雨,看云卷云舒,看实况与预报的心有灵犀,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气爱生涯中无比幸福的一段体验,也定将成为参赛者们追寻热爱、放飞梦想的云霄之旅

今年的“云霄杯”预报时间段为8月26日-8月29日,地点由首届“云霄杯”的宝安区福永站更换为盐田区小梅沙站,时长则较之缩短了一天,这对于降低参赛选手遗漏预报提交的概率以及提升比赛刺激性的集中程度有着不小的积极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风云变幻的四天,重温那些在数值、直觉与实况中遗憾与惊喜交织的故事吧!

DAY 1:高温无雨,初试锋芒

“云霄杯”首个预报日的天气在平静中展开,前几日各大数值预报中的东风降水在临近时遭遇大幅削弱,台风“剑鱼”已远走中南半岛,台风“蓝湖”的前身、热带扰动93W则仍远在菲律宾以东,珠三角地区的天气延续着前几日的晴热高温模式,预报难度并不算大。

8月26日选手预报分布(包括EC和GFS数值预报的结果,但不包含因遗漏提交而按深圳8月气候平均值记录的数据,下同)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数值对于华南盛夏的局地热对流总是倾向于进行区域内平滑处理,即在很大范围内均给出一个较小的雨量预报值(0-1mm),而实际情况则通常是个别站点的雨量相当突出(可能超过10mm),而其余大部分站点则都不会录得任何雨量,这可能与传统数值较低的分辨率有关。尽管不能排除出现数值预测中这种类型的降水量分布的可能性,但熟悉华南天气的预报员会更倾向于不采纳这样的数值输出,这或许便是不少人下调数值预报结果而大胆提交0.0mm预报结果的原因。

8月25日00z EC和GFS数值对8月26日深圳全市降水量的预测,可见两家数值都给深圳绝大部分地区报出了弱降水,小梅沙站也不例外

26日的实况整体平稳,其诞生的过程却也不乏波折与意外。不少选手晨间起床时想必都会为小梅沙站25.7℃的最低气温颇感吃惊,这一数值不仅较昨天大幅下降,也远远低于大部分选手的预报值;33.0℃的最高气温和7.2m/s的最大风速虽然在结果上相当正常,但前者落在正午12时前、后者定格于一天中最为风平浪静的凌晨则在出现时间上有些出乎意料。降水在这一天更显乏善可陈,小梅沙站0.0mm的日降水量在这样的天气形势下实属情理之中,共有三分之一的预报员作出了完全正确的预测。

8月26日小梅沙站实况:最低气温:25.7°C;最高气温:33°C;最大阵风:7m/s;日降水量:0mm

第一日的实况在降水和风速上完全没有为难各位参赛选手,对最低和最高气温的把控则成为了高手过招时的关键一环。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北红尾鸲”以0.2的误差分傲视群雄,这也追平了上届比赛的最低单日误差分,其高温、阵风和降水三项零误差的成绩则刷新了“云霄杯”历史上单日预报单项满分个数的最多纪录。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SZTU-张宇泽”和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等山洼雪辐”以同样不到1的误差分并列第二名。总体来看第一天较低的预报难度和意料之中的实况使得大多数选手的误差分都相当低,前二十名均在2.5以内,作为一个热身式的开场还是相当不错的。

DAY2:稳中有变,蓄势待发

经过了小试牛刀的一天,选手们对这段时间珠三角沿海的天气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小梅沙的站点特性也有了切身的体会。面对8月27日与此前非常相近的天气形势,各位选手的分歧却开始略微增大,不少选手调整预报风格主动求变,而也有部分选手选择在大部分要素中沿用昨天的预报,体现出不变应万变的比赛方针。

27日的温度曲线依然和此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晚间提前发力的辐射没有对应最终战绩的提升,后劲愈发不足的升温也使得最高气温稍有下降。这一天最具区分度的要素可能要归属风速,小梅沙站在上午的偏东风中吹出5.6m/s的四级阵风后再次陷入了西风的桎梏之中,日最大风速最终止步于半个多月来的最低值。此外该站在这段时间的天气形势下热对流能力同样非常平庸,又一个0.0mm的日雨也就不意外了。
8月27日小梅沙站实况:最低气温:25.7°C;最高气温:32.5°C;最大阵风:6m/s;日降水量:0mm

第二天的排名仍以小误差分下的微调为主,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北红尾鸲”依然以稳健的表现雄踞榜首,且和后面的选手拉开了一定的差距;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SZTU-张宇泽”和深圳气象爱好者“燕东”分列第二、第三位,后者在本日以低温和高温分毫不差的封神表现拿下了单日亚军,并奠定了其从这一天开始稳稳位居第一集团的基础。

DAY3:悬念丛生,雨定乾坤

经过了略显平淡的前两日,第三个预报日的悬念在降水概率的增加下陡然上升,其对排名的决定性意义也不言而喻。逐渐西移增强的热带扰动93W北侧良好的水汽和动力条件决定了一场明显降水的蓄势待发,但其具体的落区、强度和持续时间仍然无不体现出华南盛夏降水预报的巨大难度,其他三要素的表现也与这场降雨直接挂钩。27日午后大部分选手提交预报时,新鲜出炉的中央气象台14-14时降水量预报图突然巨幅上调了珠三角地区28日的降水量预期,小梅沙附近直接被定为了日雨150mm的降水中心,这一远超各大数值输出结果的官方报想必会令在此时提交预报的选手更加纠结。

从左至右分别是EC(8月27日00z)、GFS(8月27日00z)和中央气象台(8月27日14时)发布的深圳8月28日降水量预测(其中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时效是8月27日14时-8月28日14时)

从选手们给出的预报来看,34位提交了预报的选手中仅有一人认为小梅沙站不会出现降水,但大部分选手的预报值还是位于10mm以下的小雨量级区间,这比起数值和激进的中央气象台来说还是相当保守的。

在大部分数值和机构的预期中,珠三角一带降水的主力时段将会到28日正午前后才会开始,因此27日晚至28日晨也就很难诞生28日包括最低气温在内的任何一个预报要素,对选手们来说甚至可以算是“云霄杯”开赛以来最无关痛痒的一个时段。然而几乎没有人想到的是,本届比赛全程最富戏剧性、对最终的名次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个时刻正准备在人们熟睡时悄悄降临,这将会从产生原因、影响过程到实况结果全方位颠覆选手们此前对这一天天气的揣测与认知。

8月28日凌晨的雷达图,红圈为小梅沙站大致位置,最后一张图的时间为1:36

正如上方雷达图所示,8月28日凌晨1时前后,一团小尺度强对流云团突然诞生于珠东近海并快速西移,移动方向非常精确地瞄准了小梅沙所在的盐田区海岸线,尽管其面积仅能勉强覆盖大鹏半岛,但如同开了导航一般的精准走位还是让小梅沙站正中靶心,其仅用半小时便录得12.8mm降水量,并成为了这团降水回波的影响下深圳所有自动站中雨量第三多的站点。大雨中该站的气温一路下滑至24.9℃,不少选手还是明显高估了较强降水压制下的气温下限。

当这轮时间和成因上均相当意外的降水提前到来,日出后天气的悬念集中于该站的雨量进一步增长的概率,以及其最高气温与天况的互动作用。然而前者很快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了看点, 28日上午的低压外围雨带较预报明显偏西偏南,最大降水落区几乎全部位于海上,此消彼长之下沿海地区的高温则远远超过了预期,31.2℃的最高气温在这一天仅被四位选手的预报值超过。如果仅从预报的四项指标来看,28日小梅沙的实况并没有出现显著偏离预期的情形,但其实际的天气进程却上演了令几乎所有选手难以想象的剧情,这也是冷冰冰的数字所不能反映的精彩故事。

8月28日深圳各街道代表站的日降水量,红圈内为小梅沙站

8月28日小梅沙站实况:最低气温:24.9°C;最高气温:31.2°C;最大阵风:8m/s;日降水量:12.8mm

紧张刺激的第三日过后,排行榜上的格局也不出意外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深圳气象爱好者“燕东”依靠稳健的发挥一举升至榜首,以2.24的误差分拿下单日冠军的深技大“SZTU-张国宪”在总排名大幅上升11位后来到了第二名的位置,该校另一位成绩稳定的选手“nyk”则凭借最大阵风和气温方面的出色表现位居第三。这一天极高的预报难度使得大部分选手的误差分都显著上升,但非常富有戏剧性的一点则是深圳八月气候平均值在这一天不可思议的准确度——仅由深圳八月气候态各项要素平均得到的数据对具体的单日天气形势几乎没有任何预测意义,但其8m/s的最大阵风和11.8mm的平均日雨简直就像为这一天量身定做的一般,总误差分也因此低至可以在这一天排到第二名的2.74,也即对于除单日冠军外的其他所有选手来说,前一日不提交预报而以系统默认的深圳八月气候平均值参赛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DAY4:东风劲吹,圆满收官

在前三天的激烈角逐后,第四天的天气虽然随着热带低压20W的远去而趋于平静,但逐渐南压的副高将助推低压北侧的华南沿海吹出远超前几日的大风,对其实况风速的把控将是决定整届赛事最终名次的最后一搏。

在针对最大阵风的竞逐开始之前,另一项预报要素却在深夜给选手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28日晚的深圳没有像前几日一样顺利开启辐射降温进程,热带低压20W的外围环流影响下全市狂吹偏东大风,沿海不少站点整晚的时次最大阵风都维持在4-5级,如此强烈的大气扰动使得近地面冷气无法稳定下沉堆积,冷却效果也自然大打折扣。小梅沙站的气温在22时左右的短暂静风中匆忙下探至27.6℃后便在接踵而至的狂风下扶摇直上,无奈停留在前半夜的日低温比选手们最大的预报值还要高出1.2℃,这无疑是本届比赛中选手们集体翻车最严重的一个回合

8月29日深圳各街道代表站的日最低气温,红圈内为小梅沙站

当本届比赛的最后一个白天到来时,一切的悬念都集中在夜间已经“作恶多端”的大风究竟能把风速刷到什么水平,其每1m/s的突破都能在排行榜上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出后华南沿海便迅速进入状态,小梅沙站未到9时便轻松突破了本届比赛期间的阵风极值,跨过短暂的平台期后该站于午后重振旗鼓,近地面高温下不稳定的大气使得垂直方向湍流交换显著增强,刚过12时便助力其一举吹出13.3m/s的6级阵风,随后更是连续四个时次的最大阵风维持在12.5m/s以上,并在日落前的17-18时攀升至14.1m/s的巅峰,仅有3位选手的预报勉强触及了这一数值。持续强风中深圳市气象台也在下午发布了这一时节并不多见的分区强季风预警,罗湖部分站点甚至刷出了堪比台风正面登陆的8级阵风。总体来看这一天深圳的大风超出了数值的预测,且主力一直为非常利于小梅沙站发挥的强劲东南风,其录得如此高的风速也就显得并不意外了。

8月29日小梅沙站实况:最低气温:27.6°C;最高气温:32.7°C;最大阵风:14m/s;日降水量:0mm

随着29日的实况全部揭晓,本届“云霄杯”也至此正式落下了帷幕。个人赛道方面,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等山洼雪辐”凭借最后一日对风速的精准把控,以11.04的总误差分反超前三名绝杀夺冠,其也是本届赛事中唯一一位每天的比赛结束后均位列前四的选手,稳定性方面可谓无出其右;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SZTU-张宇泽”同样以持续的稳健表现拿下亚军,深圳气象爱好者“燕东”则以0.02个误差分的微弱劣势惜败获得第三名。新手赛道方面,来自南科大的“北红尾鸲”和“Glitter Rich”包揽前二,深技大的选手“湫”拿下铜牌。在团体赛道的较量中,南方科技大学的四名选手以遥遥领先的整体排位夺得冠军

第二届“云霄杯”总赛道最终比赛结果(前8名)

整体回顾本届“云霄杯”,尽管今年的赛程里没有出现此前选定比赛日期时中期预报给出的台风影响下降水频繁的“动荡”形势,却也集齐了晴空辐射、高温酷热、局地小尺度对流以及低压外围大风等华南沿海盛夏常见的天气要素,并在站点自身位置与特性的调控下制造了更多预报时的纠结与揭晓实况时意料之外的剧情。相信参加了本次比赛的选手们一定对日常生活中无比熟悉的天气预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如果能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各位对天气与大自然的热爱,努力探索更深层次的大气科学奥秘,并对天气预警、防灾减灾这些令当今世界的气象部门无比头疼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认识及见解,这便是我们设立此次比赛的初心与愿景所在,也是每位为气象社团事业而奋斗的气象爱好者共同的梦想。

本文作者兼第二届“云霄杯”总冠军 南方科技大学气象社创始人 方亦欧同学获奖感言: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关注本次赛事的气象爱好者们记录与分享第二届“云霄杯”的精彩记忆,我也有幸首次参赛便拿下了个人赛道冠军并带领南方科技大学气象社在团体赛道中折桂,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天气预报或许并不像环流分析那样需要很多的大气科学专业知识,但它却是将理论与实践经验融合得最为完美的气象领域课题之一,非常考验预报员的综合素养实际应用能力。自我去年建立南科大气象社以来,我便始终将每天发布的校园天气预报作为社团最重要的服务内容,截至目前已经每日连续发布超300天而未曾有一天间断,不少社员都曾有过亲自撰写预报的经历。长期的定点多要素预报让我们得以对瞬息万变的天气形成更细致入微的感知,从而渐渐能够在数值与机构预报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特定的地理位置进行关键的修正,得到更符合我校实况的预报结果。对我而言日更预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如从零开始建立气象社团一样,总有一份热爱与使命感支撑着我将自己的热爱转变为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并让更多同学因为我的一点小小的奉献而受益,这也是我在来到深圳、见证深气联的勃勃生机之前不敢想象的体验。希望“云霄杯”能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热爱气象,也希望我能在未来与深气联共同见证校园气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绽放属于我们的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