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深圳春日下的一阵东风,催生了点缀天空的朵朵积云。有一群谈天说地,热爱气象的孩子,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走在了一起。三年前的今天,4月13日,在深圳气象局的礼堂内,三位社长代表各自的气象社团,在深气联章程上签字,“深圳学生气象社团联盟”自此成立,我们校园气象团队开发的第一款“笑颜气象” APP也同时发布。彼时远在他乡的我,隔着屏幕为学弟学妹们送上祝贺。透过照片,一切仿似昨日重现。

过去的三年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初夏,深气联的部分成员受新疆乌恰县气象局邀请,前往边塞交流气象科普与科技。暑假,深气联联合教育机构和环保机构开展了分享会活动,并推广和参与组织了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科学夏令营。年底,联盟成员一同设计了联盟徽标和周边,并参与到深中游园会。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活动中断。即使有疫情影响,各大社团在校内仍在积极组织活动。2021年,联盟和各个社团的历程有幸登上了中国气象报。世界气象日当周,联盟组织参观了深圳气象台。不久后,联盟推出“笑颜气象”微信小程序的测试版。2022年,疫情复燃。物理上的隔离并未阻隔深圳和天津两地的气象社团联盟,联袂举办第一次成功的线上气象知识有奖竞赛。“笑颜气象”团队也正依托新的数据存储平台,开发新版本的应用。在此期间,我们也与”气象学家”,“中国气象爱好者”,“清华大学学生气象爱好者协会”等科普媒体及组织取得联系。每一年,我们都会组织换届会议或团建活动。2021年暑假,我与各社团新、老社长及其他学校气象爱好者,在前“深圳天气”小编的带领下,参观了石岩基地的垂直气象观测塔。

2021年7月,几届深外、深中、华附气象社社长齐聚一堂。深大附中观察员“冷涡”和前深圳天气小编也参与了活动。

三年后的今天,我高兴地看到,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在生动地延续。三年前在报告厅的同学中,有的在国外学习和研究大气科学,有的在国内大学准备考取国外大气科学研究生,有的同学在自己的大学建立气象社团;有的同学虽然不在读相关专业,却始终怀揣着对地球科学学科的向往。现在各气象社的高中同学们,也在社团内发掘和实现着自我价值,热情地朝各自的目标进发。当大家聚集在一起时,我们便会一起探讨深气联的规划与发展,眼下我们正在考虑建立线下的联盟活动基地,以期疫情淡去后,搭建更有效的资源与交流平台。

有关我们的故事和感想,会被我们不断地提起

说说三年后的自己。除了在读博期间学习更加高深的大气理科知识,我的嗅觉细胞仍在奋力捕捉空气中所有些微的参数变化。我能够灵敏的捕捉那些似有似无的味道,那些弥散在空气中的,海洋季风带来的水汽的潮湿味道;大陆季风中各种颗粒物带来的烟火味道,它们早已刻入我的基因里。如今,我凭借细嗅这些气体分子来判断我和家乡的距离。前几日干旱加州的一场罕见雷雨,好似将我拉回了4月的故乡深圳。乌云到来之前,我就嗅到了那熟悉的,潮湿甘甜、气蕴升腾的味道。我立刻就兴奋了起来。不久后,雷雨如期而至。我将车停在乡间小路上,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与雨幕擦边,交融,相汇,最终被湮没。追逐猛烈的风暴,一直都是气象爱好者们的朝圣;每一次面对大自然坦诚的敞怀,都是回归原点的时刻。而我的原点,就是十八年前,四岁的我与台风“杜鹃”邂逅的那一刻。

来自@风羽酱:风雨后的霓虹

过去的三年对于人类世界来说,可谓风起云涌。这个世界的现在和未来,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不确定性就是最糟糕的东西。而对于气象爱好者而言,“风起云涌”却是我们喜闻乐道的。不同于人文的视界,自然界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美妙。湍流是一种不确定性,它是杂乱无序的空气涡流,它在最小尺度的边界上破碎于无形。浮力是一种不确定性,它赋予空气惊人的能量,它在某一瞬间化作雷雨大风倾盆坠地。台风也是不确定的,不仅是它的行踪——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下一张卫星云图上它将呈现的模样。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正是它如此吸引我们的地方。

大气中不稳定湍流的性质至今仍是物理学界的未解之谜

风起云涌又是一年,今年的开端已注定给人们眼前的道路铺上云雾。纵使有再多的不确定性,我相信我和我们,都有能力在自洽的另一个世界观里,腾云驾雾,乘风而行。我们的联盟,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还都将生动地续写下去。

美西时间2022年4月12日夜

分类: 未分类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